劍道形1~10
|
第一式 面拔擊面
打太刀(上位、攻方)雙手左上段 仕太刀(下位、守方)雙手右上段 (1) 攻方舉雙手左上段,左腳向前。守方舉雙手右上段,右腳向前。 (2) 雙方同時向前三步,在正確的距離出現時,攻方邁出右腳擊面。 (3) 守方左足稍退促使身體自然向後,將雙手拉至更後方,越過攻方的劍尖,邁出右足,以充份的氣勢打擊正面。此時攻方因被守方躲避攻擊,會因進擊面落空而失去正常體勢而前傾。 (4) 守方壓下劍尖,斬切攻方前額,在劍尖達至攻方眉間時,邁出左足,雙手舉劍呈左上段,表示殘心。 (5) 攻方回至下段,守方收回左足而雙方同時回至中段。 |
|
第二式 手拔擊手
打太刀(上位、攻方)中段 仕太刀(下位、守方)中段 (1) 上位攻方與下位守方皆為中段,皆以右腳始動前進。 (2) 雙方前進至兩劍相交時,攻方取時機打擊守方手部。 (3) 守方以左後開足,落低劍尖,在攻方的劍下以半圓的弧度劃開後,大步邁出右腳攻擊攻方右手。 (4) 守方不可將劍尖壓於攻方面前、亦不表現明顯殘心。 (5) 守方開右足,雙方回至中段。 |
|
第三式 刺擊後反刺
打太刀(上位、攻方)下段 – 仕太刀(下位、守方)下段 "攻方"和"守方"均保持採用"下段姿勢",從右腳開始踏出,向前跨進三步,進入適當的距離內對峙著,交接時似無意識的上提成為中段姿勢,在此一瞬間, "攻方"喊"呀"!刺擊、直入"守方"的心窩。 "守方"由左腳後退一大步、閃開身體,同時,把對方的刀身輕輕地往左邊拔開,向前逼進一步,喊"拓",反剌 "攻方"的心窩。 此時,"攻方"要將右腳向後退,同時把刀從"守方"的刀下方拔開,然後,雙方稍稍地伸直,把對方的刀,向右側壓住。 "守方"則一邊踏出左腳,一邊把對方的刀向右壓住。 "攻方"再度地退後左腳,同時把刀從下方反拔過來,將"守方"的刀,向左壓住,"守方"再度地踏出右腳,以自己的刀,壓住對方的刀,此時,"攻方"遭瓦解攻勢後,做出解除攻擊的姿勢,向後退二至三步。 "守方"立刻趁機由左腳,向前踏進二至三步,把刀尖對準"攻方"的臉部中心,表示殘心,給予警告。再稍微後退,變成對峙的中段姿勢。接著,兩人都回到[中**央]部位,解除姿勢,(退後五步)回復到自己原來的位置上。 |
|
四式 面拔擊右面
打太刀(上位、攻方)八相 – 仕太刀(下位、守方)脇腰 一、 攻方持八相,守方持脇腰,相互前進三步。 二、 抵達適當的距離時,攻方觀察著守方,雙方變化為左上段後,相互大大邁出右腳擊面。但因為兩刀交鋒,所以不分勝負。 (左上段為:可以從兩腕中間看見對方的高度。) 三、 雙方刀身相交、不分勝負時,以對等的氣度展開,成為中段。此時若距離過近,由攻方調整距離。 四、 攻方將劍尖稍稍轉向守方之左面後,右足推進,雙手刺向守方的右肺位置。刺擊的時候,劍尖以刀身的左側壓入,由於守方會做出反擋的動作,攻方上身變得稍微前頃,劍尖低於水平。 五、 在攻方刺入的時候,守方左足往左前,右足後移,並同時以大動作返擊面部。返擊面部的舉劍需讓劍尖到後上方,在一拍子內完成。 六、 雙方一邊表達著殘心,一邊回到中段。 |
|
第五式 面擦擊面
打太刀(上位、攻方)左上段 – 仕太刀(下位、守方)中段 一、 攻方持左上段,守方持中段(平青眼)。 二、 相互前進至適當距離時,攻方見機打麵,守方左足稍退,格擋後邁出右足返擊攻方面部。 三、 守方返擊面部後,像彈開般收回右腳,舉起左上段以表現殘心。 四、 雙方回到中段,向攻方方向同時並進三小步,解劍。 擦(摺上),請注意擦擊位置。 舉劍返擊(攻方為動態,注意距離) |
|
第六式 手擦擊手
打太刀(上位、攻方)中段 – 仕太刀(下位、守方)下段 一、 攻方持中段、守方持下段,前進至適當的距離。 二、 守方觀察時機,以氣勢攻入攻方的兩拳之間,因而慢慢將劍尖提高為中段。 三、 攻方揣測著守方的動作而刀尖略低,在雙方刀尖快要相交時,退右腳舉起左上段。 四、 此時,守方立刻跟進一步。攻方馬上退左足回到中段,並觀察時機打擊守方手部。 五、 守方開左足,劃出很小的半圓,以刀的右側擦開攻方的刀,邁出右腳攻擊攻方的手部。 六、 攻方退左足呈斜後位置,守方邁出左足,持左上段表現殘心。 七、 雙方從右足回到中段。 |
|
Click here to edit.
|
|
Click here to edit.
|
|
Click here to edit.
|
|
Click here to edit.
|